引用排行
1
2022, 19(6): 613-625.
DOI: 10.14005/j.cnki.issn1672-7673.20220415.002
摘要:
针对射电天文观测过程中的射频干扰(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RFI)问题,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台站射频干扰抑制策略。根据各天文台站实际观测过程中遇到的射频干扰问题,分别从主动预防阶段、预相关阶段、后相关阶段、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方面研究了射频干扰的预防策略和抑制方法。详细分析了主动预防阶段可采取的方法,预相关阶段的自适应滤波和空间滤波方法,后相关阶段的VarThreshold, SumThreshold和奇异值分解等方法。探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主成分分析、支持向量机、全卷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U-Net等相关技术和方法在射频干扰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
针对射电天文观测过程中的射频干扰(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RFI)问题,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台站射频干扰抑制策略。根据各天文台站实际观测过程中遇到的射频干扰问题,分别从主动预防阶段、预相关阶段、后相关阶段、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方面研究了射频干扰的预防策略和抑制方法。详细分析了主动预防阶段可采取的方法,预相关阶段的自适应滤波和空间滤波方法,后相关阶段的VarThreshold, SumThreshold和奇异值分解等方法。探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主成分分析、支持向量机、全卷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U-Net等相关技术和方法在射频干扰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
2
3
摘要:
三维升降转台是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arge High Altitude Air Shower Observatory, LHAASO)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Wide Field of View Cherenkov Telescope Array, WFCTA)成像激光雷达标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由慢控子系统(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机械子系统和标准零点子系统构成,用于精确控制激光束的出射方向。采用高精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三维升降转台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旋转和升降定位精度分别为0.005°和0.056 mm,重复精度分别为0.003°和0.075 mm,满足成像激光雷达标定系统的实验要求。三维升降转台的自动控制巡航功能有效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了系统远程使用的可靠性和效率。标准零点的校准功能可以有效监测三维升降转台的定位精度,并且在失准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远程校准,确保三维升降转台长期高精度稳定运行。
三维升降转台是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arge High Altitude Air Shower Observatory, LHAASO)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Wide Field of View Cherenkov Telescope Array, WFCTA)成像激光雷达标定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由慢控子系统(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机械子系统和标准零点子系统构成,用于精确控制激光束的出射方向。采用高精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三维升降转台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旋转和升降定位精度分别为0.005°和0.056 mm,重复精度分别为0.003°和0.075 mm,满足成像激光雷达标定系统的实验要求。三维升降转台的自动控制巡航功能有效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了系统远程使用的可靠性和效率。标准零点的校准功能可以有效监测三维升降转台的定位精度,并且在失准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远程校准,确保三维升降转台长期高精度稳定运行。
4
2022, 19(5): 458-469.
DOI: 10.14005/j.cnki.issn1672-7673.20211112.002
摘要:
在介绍国际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BAS)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分析了日本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Multi-Functional Satellite Augmentation System,MSAS)的发展历程与当前服务能力。分析发现,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的服务区域能够覆盖我国东部地区。阐述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电文类型和民航用户定位保护级计算方法后,通过飞行试验对其在我国东部区域的实际服务性能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在我国东部地区,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增强定位精度优于LPV-250指标要求(水平16 m,垂直20 m);非精密进近(Non-Precision Approach,NPA)可用性、连续性均达到100%;用户保护级水平满足完好性指标要求。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在我国东部地区有效的增强定位与完好性保障能力,地区相关用户依据自身需要使用该服务;同时,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基于本土有限的监测站实现了服务区域的扩展,也为我国北斗星基增强系统(Bei Dou Satellite-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BDSBAS)服务范围的扩展和服务性能的提升提供参考。
在介绍国际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BAS)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分析了日本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Multi-Functional Satellite Augmentation System,MSAS)的发展历程与当前服务能力。分析发现,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的服务区域能够覆盖我国东部地区。阐述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电文类型和民航用户定位保护级计算方法后,通过飞行试验对其在我国东部区域的实际服务性能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在我国东部地区,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增强定位精度优于LPV-250指标要求(水平16 m,垂直20 m);非精密进近(Non-Precision Approach,NPA)可用性、连续性均达到100%;用户保护级水平满足完好性指标要求。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在我国东部地区有效的增强定位与完好性保障能力,地区相关用户依据自身需要使用该服务;同时,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基于本土有限的监测站实现了服务区域的扩展,也为我国北斗星基增强系统(Bei Dou Satellite-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BDSBAS)服务范围的扩展和服务性能的提升提供参考。
5
2023, 20(1): 24-30.
DOI: 10.14005/j.cnki.issn1672-7673.20220625.001
摘要:
天马13 m射电望远镜是专为空间大地测量的新一代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天线,即VGOS (VLBI Global Observing System)系统。VGOS观测将从调度、相关、观测策略到分析各方面改变甚长基线干涉测量。与传统测地观测相比,VGOS观测将数据精度提高1~2个数量级。天马13 m射电望远镜安装了3~15 GHz宽频制冷接收机,一般要求天线指向偏差小于最高频率波束宽度的1/10。为满足高精度指向要求,详细介绍了建立指向的方法和天线控制扫描策略,给出了系统误差修正模型的完全表达式,明确了指向修正模型中的参数意义。基于该天线指向扫描的实测数据,实测评估了望远镜的指向精度。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覆盖全天区的数据样本进行拟合,得到天马13 m射电望远镜指向模型,并加载到天线伺服控制系统进行验证,得到了优于10″的盲指误差。
天马13 m射电望远镜是专为空间大地测量的新一代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天线,即VGOS (VLBI Global Observing System)系统。VGOS观测将从调度、相关、观测策略到分析各方面改变甚长基线干涉测量。与传统测地观测相比,VGOS观测将数据精度提高1~2个数量级。天马13 m射电望远镜安装了3~15 GHz宽频制冷接收机,一般要求天线指向偏差小于最高频率波束宽度的1/10。为满足高精度指向要求,详细介绍了建立指向的方法和天线控制扫描策略,给出了系统误差修正模型的完全表达式,明确了指向修正模型中的参数意义。基于该天线指向扫描的实测数据,实测评估了望远镜的指向精度。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覆盖全天区的数据样本进行拟合,得到天马13 m射电望远镜指向模型,并加载到天线伺服控制系统进行验证,得到了优于10″的盲指误差。
6
7
2022, 19(2): 95-102.
DOI: 10.14005/j.cnki.issn1672-7673.20210528.004
摘要:
通过显式有限元法建立轮轨滚动接触模型,用于分析110m口径射电望远镜滚轮经过焊缝时的应力变化。建模时不仅考虑焊缝处材料的差异,同时还考虑轨道焊缝处表面不平度和摩擦系数的影响,分析了滚轮经过轨道焊缝时轮轨间作用力的瞬态响应。采用层级细分技术对轮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求解精度较高。将网格划分模型用于瞬态分析发现,焊缝处表面不平度对轮轨间作用力影响较大,使轮轨间米赛斯(Mises)应力增加了约20%,可能对轨道长期可靠服役带来一定的隐患,因此,需要定期对轨道的状态进行检测与维护,保障轨道的长期可靠服役。
通过显式有限元法建立轮轨滚动接触模型,用于分析110m口径射电望远镜滚轮经过焊缝时的应力变化。建模时不仅考虑焊缝处材料的差异,同时还考虑轨道焊缝处表面不平度和摩擦系数的影响,分析了滚轮经过轨道焊缝时轮轨间作用力的瞬态响应。采用层级细分技术对轮轨模型进行网格划分,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求解精度较高。将网格划分模型用于瞬态分析发现,焊缝处表面不平度对轮轨间作用力影响较大,使轮轨间米赛斯(Mises)应力增加了约20%,可能对轨道长期可靠服役带来一定的隐患,因此,需要定期对轨道的状态进行检测与维护,保障轨道的长期可靠服役。
8
2022, 19(2): 103-110.
DOI: 10.14005/j.cnki.issn1672-7673.20210331.004
摘要:
毫秒脉冲星对引力波探测、太空导航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证ATNF(Australia Telescope National Facility)数据库,指出双星系统与毫秒脉冲星存在密切关系。分析了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脉冲双星搜索能力的现状,目前Ransom版本的加速度搜索算法虽在中央处理器上进行了高度优化,但在庞大的数据量下,仍十分耗费算力。首先概述脉冲双星及轨道运动对信号处理带来的影响,然后引出相应的搜索技术及原理,为提高脉冲双星的搜索效率,利用并行化技术编写程序对图形处理器的加速度搜索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使用不同频率漂移的宽度范围zmax参数对不同.dat文件进行处理,速度均有明显提高。
毫秒脉冲星对引力波探测、太空导航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证ATNF(Australia Telescope National Facility)数据库,指出双星系统与毫秒脉冲星存在密切关系。分析了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脉冲双星搜索能力的现状,目前Ransom版本的加速度搜索算法虽在中央处理器上进行了高度优化,但在庞大的数据量下,仍十分耗费算力。首先概述脉冲双星及轨道运动对信号处理带来的影响,然后引出相应的搜索技术及原理,为提高脉冲双星的搜索效率,利用并行化技术编写程序对图形处理器的加速度搜索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使用不同频率漂移的宽度范围zmax参数对不同.dat文件进行处理,速度均有明显提高。
9
摘要:
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 CME)期间的非热高能粒子流和激波是产生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主要的观测特征分别是具有快速频率漂移的射电Ⅲ型暴和具有较为缓慢频率漂移的射电Ⅱ型暴。主要介绍了使用概率霍夫变换(Probabilistic Hough Transform)方法,在观测数据中自动识别太阳射电Ⅲ型暴和Ⅱ型暴,并提取射电Ⅲ和Ⅱ型暴的特征参数,最后利用识别出的射电Ⅱ型暴的物理参数估计了日冕物质抛射激波的速度。
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 CME)期间的非热高能粒子流和激波是产生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主要的观测特征分别是具有快速频率漂移的射电Ⅲ型暴和具有较为缓慢频率漂移的射电Ⅱ型暴。主要介绍了使用概率霍夫变换(Probabilistic Hough Transform)方法,在观测数据中自动识别太阳射电Ⅲ型暴和Ⅱ型暴,并提取射电Ⅲ和Ⅱ型暴的特征参数,最后利用识别出的射电Ⅱ型暴的物理参数估计了日冕物质抛射激波的速度。
10
2022, 19(5): 438-446.
DOI: 10.14005/j.cnki.issn1672-7673.20220729.001
摘要:
针对天线座架由于太阳辐照引起的非均匀温度热致变形问题,建立了天线座架环境参数模型、太阳辐照参数模型以及座架结构几何模型,可实现多种工况下天线座架结构热力学仿真。基于综合模型对天线座架温度特性进行了分析,在天线座架结构上布设24枚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实测温度数据与仿真温度场的相对精度高于85%,验证了仿真方法的正确性。结合推导建立的天线结构位移场到天线方位轴偏差的几何关系和实测温度特征数据,可实现由实测温度到座架结构变形的快速计算,并对天线座架轴系偏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天线座架热致轴系偏差补偿提供参考。
针对天线座架由于太阳辐照引起的非均匀温度热致变形问题,建立了天线座架环境参数模型、太阳辐照参数模型以及座架结构几何模型,可实现多种工况下天线座架结构热力学仿真。基于综合模型对天线座架温度特性进行了分析,在天线座架结构上布设24枚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实测温度数据与仿真温度场的相对精度高于85%,验证了仿真方法的正确性。结合推导建立的天线结构位移场到天线方位轴偏差的几何关系和实测温度特征数据,可实现由实测温度到座架结构变形的快速计算,并对天线座架轴系偏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天线座架热致轴系偏差补偿提供参考。
11
2022, 19(5): 447-457.
DOI: 10.14005/j.cnki.issn1672-7673.20220113.001
摘要:
为促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在国际航空领域的应用,国际民航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正在开展面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欧洲伽利略系统(Galileo)标准与建议措施(SARPs)的研究、验证与升级工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2010年启动标准化工作以来,历时11年,参加了50余次技术会议,提交了90余份、千余页技术文件,涉及2 000余项问题,关闭了189项验证指标。重点围绕时间与坐标基准、射频信号特征、空间信号性能等北斗标准国际化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开展论述。北斗时(BeiDou Time,BDT)与国际协调世界时(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UTC)的偏差保持在50 ns以内(模1 s),北斗坐标系与ITRF-2014之间的差异不超过3 cm;对北斗民用信号落地电平、信号质量、抗干扰能力进行了分析和验证,构建了北斗空间信号畸变模型;最后,明确了北斗在国际民航组织标准与建议措施框架下的服务性能定义和计算方法,并利用系统实际数据验证北斗系统空间信号的性能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以上的分析、模型与验证结果表明,北斗系统具有良好的时空兼容与互操作基础,射频信号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相关内容满足指标要求,能够提供面向国际航空领域的高安全、高完好性导航服务,已写入国际民航组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准与建议措施,为我国北斗系统国际化及民航领域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标准及验证基础。
为促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在国际航空领域的应用,国际民航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正在开展面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欧洲伽利略系统(Galileo)标准与建议措施(SARPs)的研究、验证与升级工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2010年启动标准化工作以来,历时11年,参加了50余次技术会议,提交了90余份、千余页技术文件,涉及2 000余项问题,关闭了189项验证指标。重点围绕时间与坐标基准、射频信号特征、空间信号性能等北斗标准国际化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开展论述。北斗时(BeiDou Time,BDT)与国际协调世界时(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UTC)的偏差保持在50 ns以内(模1 s),北斗坐标系与ITRF-2014之间的差异不超过3 cm;对北斗民用信号落地电平、信号质量、抗干扰能力进行了分析和验证,构建了北斗空间信号畸变模型;最后,明确了北斗在国际民航组织标准与建议措施框架下的服务性能定义和计算方法,并利用系统实际数据验证北斗系统空间信号的性能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以上的分析、模型与验证结果表明,北斗系统具有良好的时空兼容与互操作基础,射频信号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相关内容满足指标要求,能够提供面向国际航空领域的高安全、高完好性导航服务,已写入国际民航组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准与建议措施,为我国北斗系统国际化及民航领域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标准及验证基础。
12
2022, 19(5): 470-478.
DOI: 10.14005/j.cnki.issn1672-7673.20220323.001
摘要:
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脉冲星搜索产生的候选体诊断图量级呈指数增长,给科学数据管理工作带来挑战,迫切需要研究压缩方法,实现诊断图的有效存储,加快其在网络中传输共享。脉冲星诊断图像由稀疏的黑白图像、随机分布的灰度图和彩色图像组成,简单视为彩色图像用同一种压缩方法处理显然不合理。提出跳白块编码和深度网络压缩编码压缩模型对脉冲星候选体诊断图分区压缩,使用近年来FAST巡天搜索项目脉冲星候选体诊断图来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跳白块编码(White Block Skipping,WBS)压缩稀疏黑白图像的性能是PNG (Portable Network Graphics)的5倍;深度网络压缩算法处理灰度图和彩色图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to-Noise Ratio,PSNR)性能优于JPEG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和JPEG2000算法,与BPG (Better Portable Graphics)算法性能相当,结构相似性(Structural Similarity,SSIM)远超传统压缩算法。
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脉冲星搜索产生的候选体诊断图量级呈指数增长,给科学数据管理工作带来挑战,迫切需要研究压缩方法,实现诊断图的有效存储,加快其在网络中传输共享。脉冲星诊断图像由稀疏的黑白图像、随机分布的灰度图和彩色图像组成,简单视为彩色图像用同一种压缩方法处理显然不合理。提出跳白块编码和深度网络压缩编码压缩模型对脉冲星候选体诊断图分区压缩,使用近年来FAST巡天搜索项目脉冲星候选体诊断图来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跳白块编码(White Block Skipping,WBS)压缩稀疏黑白图像的性能是PNG (Portable Network Graphics)的5倍;深度网络压缩算法处理灰度图和彩色图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to-Noise Ratio,PSNR)性能优于JPEG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和JPEG2000算法,与BPG (Better Portable Graphics)算法性能相当,结构相似性(Structural Similarity,SSIM)远超传统压缩算法。
13
2023, 20(1): 15-23.
DOI: 10.14005/j.cnki.issn1672-7673.20221117.001
摘要:
遮挡效应是多天线复杂系统设计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二期建设完成后,明安图台站各类天线总数将达到373套。受限于测试场地、模型复杂度和计算量,特别是对电大尺寸障碍物的遮挡效应通常很难实测和预测。明安图台站太阳射电望远镜(Mingantu Solar Radio Telescope,MST)在2017~2020年S,C和X频段的观测数据显示了以20 m天线和远方丘陵为障碍物的遮挡效应,并可以分为天线、大气和丘陵3个不同特性区域。基于ITU-R P.526-15建议书单刃峰绕射损耗预测方法,进行20 m天线反射面仿真建模和近似计算。观测和仿真结果显示,绕射损耗随频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遮挡效应与波长、障碍物特性及其相对源和接收天线的距离和角度、接收设备的天线波束和动态范围等有关。
遮挡效应是多天线复杂系统设计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二期建设完成后,明安图台站各类天线总数将达到373套。受限于测试场地、模型复杂度和计算量,特别是对电大尺寸障碍物的遮挡效应通常很难实测和预测。明安图台站太阳射电望远镜(Mingantu Solar Radio Telescope,MST)在2017~2020年S,C和X频段的观测数据显示了以20 m天线和远方丘陵为障碍物的遮挡效应,并可以分为天线、大气和丘陵3个不同特性区域。基于ITU-R P.526-15建议书单刃峰绕射损耗预测方法,进行20 m天线反射面仿真建模和近似计算。观测和仿真结果显示,绕射损耗随频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遮挡效应与波长、障碍物特性及其相对源和接收天线的距离和角度、接收设备的天线波束和动态范围等有关。
14
2023, 20(4): 283-289.
DOI: 10.14005/j.cnki.issn1672-7673.20230324.001
摘要:
详细介绍了首次火星探测70 m天线结构保型设计的实现方法和关键要素:用伞形支撑结构实现反射体等刚度支撑,达到结构变形均匀化,提高主反射面的吻合精度,为保型设计奠定坚实基础;用三自由度调整机构实现副反射面随动控制,补偿主反射面最佳吻合以及副面支撑结构变形带来的电性能下降,为保型设计提供有力保障。工程中用到的等刚度设计理念为国内鲜有的设计理念,对我国后期大口径天线设计具有参考意义。三自由度调整机构能够有效补偿副面支撑结构变形以及主反射面最佳吻合后焦点位置调整带来的电性能下降。
详细介绍了首次火星探测70 m天线结构保型设计的实现方法和关键要素:用伞形支撑结构实现反射体等刚度支撑,达到结构变形均匀化,提高主反射面的吻合精度,为保型设计奠定坚实基础;用三自由度调整机构实现副反射面随动控制,补偿主反射面最佳吻合以及副面支撑结构变形带来的电性能下降,为保型设计提供有力保障。工程中用到的等刚度设计理念为国内鲜有的设计理念,对我国后期大口径天线设计具有参考意义。三自由度调整机构能够有效补偿副面支撑结构变形以及主反射面最佳吻合后焦点位置调整带来的电性能下降。
15
2023, 20(5): 421-437.
DOI: 10.14005/j.cnki.issn1672-7673.20230630.001
摘要:
30~300 MHz的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 VHF)频段是重要的射电天文波段,该频段观测采用天线阵组阵方式。稀布阵列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副瓣电平低以及造价低等优点,进一步的天线阵综合加权可以对天线阵主瓣波束进行有效赋形,对最大旁瓣副瓣(Maximum Side Lobe)电平和远区栅瓣(Far Side Lobe)电平进行抑制。首先回顾了射电天文甚高频稀布阵列研究发展和现状,以及将会遇到的难点,提出了首先优化最优稀布天线阵元排布,进一步提出融合高性能计算平台+FPGA SOPC的稀布甚高频射电天文阵列信号处理结构体系, 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或者云计算平台上完成对天线阵各阵元频点加权参数的计算,然后通过高速总线将计算参数下发到前端的信号处理板中,通过FPGA SOPC完成对加权参数的配发。进一步分析计算了多波束情况下的数据率,可以实现实时的参数配置。本文成果为下一步大规模甚高频天线阵架设提供了技术依据。
30~300 MHz的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 VHF)频段是重要的射电天文波段,该频段观测采用天线阵组阵方式。稀布阵列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副瓣电平低以及造价低等优点,进一步的天线阵综合加权可以对天线阵主瓣波束进行有效赋形,对最大旁瓣副瓣(Maximum Side Lobe)电平和远区栅瓣(Far Side Lobe)电平进行抑制。首先回顾了射电天文甚高频稀布阵列研究发展和现状,以及将会遇到的难点,提出了首先优化最优稀布天线阵元排布,进一步提出融合高性能计算平台+FPGA SOPC的稀布甚高频射电天文阵列信号处理结构体系, 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或者云计算平台上完成对天线阵各阵元频点加权参数的计算,然后通过高速总线将计算参数下发到前端的信号处理板中,通过FPGA SOPC完成对加权参数的配发。进一步分析计算了多波束情况下的数据率,可以实现实时的参数配置。本文成果为下一步大规模甚高频天线阵架设提供了技术依据。
16
2024, 1(1): 1-15.
DOI: 10.61977/ati2024001
CSTR: 32083.14.ati2024001
17
2024, 1(1): 16-30.
DOI: 10.61977/ati2024008
18
2024, 1(2): 84-94.
DOI: 10.61977/ati2024012
19
2024, 1(4): 227-238.
DOI: 10.61977/ati2024023